在武汉“2210”经济发展格局中,武汉经开区承担的是“新增1个2千亿区”的任务。去年,经开区的GDP已经达到1900亿元,虽然从数字上看,离2000亿只有一步之遥,但从长远看,经开区正到了“下一代”汽车转型的风口,如何乘风破浪?一起来看经开区的发展之策。
这是一季度全省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的武汉经开区会场,在这里我们发现,传统汽车零部件项目少了,设计研发类,特别是围绕新能源汽车的科创型项目,占到了6成以上。
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刘斌:“紧盯汽车‘智能化、网联化、电动化、轻量化、共享化’发展趋势,围绕汽车研发、制造、服务全价值链环节,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、智能网联汽车,推进武汉经开区汽车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,力争GDP完成2200亿,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向4000亿元迈进。”
目标很明确,还需要找到破题之法。经开区把目光聚焦到了“独角兽”“小巨人”企业的身上。湖北亿咖通就是其中的代表。去年,他们研发出了国内首款车规级7纳米智能座舱芯片“龍鹰一号”,并成为经开区的第一家独角兽企业。而今年,他们的任务是对“龍鹰一号”进行算力升级。
湖北亿咖通科技有限公司武汉运营中心总经理陆非:“把我们‘龍鹰一号’,来进行一个集成,是把它的两颗芯片集成在一起,形成我们这样的一个智能座舱域控制器,这个平台大概是我们E02平台的计算能力,提高40倍,像这种集群CPU的互相的通讯,实际上是非常难做的。”
没有先例可循,就需要大量高素质的研发人员协同创新,这不是亿咖通一家企业可以实现的。针对企业急迫的人才需要,经开区依照去年出台的“车谷科创33条”,对亿咖通直接给予500万的资金,并按研发费用实际投入的5%给予进一步的奖励,支持企业招引人才;同时,加速与华中科技大学联合打造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,解决高端科研、产业人才的“卡脖子”难题。
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创新中心副主任丁科:“导入联合高校的专家团队,加大这样一个研发的投入的力量,通过这一批四不像机构,新型研发机构的落地,它带来的整个我们创新生态的一个提升,还有创新的人才的一个集聚。”
一手抓研发,一手对接产业。有着较完备汽车产业链的经开区,通过经开智造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科创平台,培育和引进鼎汇科技、茂得科技等芯片企业和供应链上的中小科技型企业,为亿咖通做配套。
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开智造科技企业孵化器负责人翟江岸:“建立创新联合体的模式,去加速他们的产品创新方面,跟我们龙头企业跟市场对接的速率和有效性,去打通整个产业链应用上面的一些通道。”
湖北亿咖通科技有限公司武汉运营中心总经理陆非:“包括跟(吉利)英伦汽车也会共建软件中心,还包括其它的一些公司都会在开发区落户,会把我们后面的产品的制造会放在一块。”
眼下,“新一代汽车”创新的生态,正在经开区快速形成:整车方面,东风岚图海外旗舰店将于今年6月在挪威开业;汽车芯片上,亿咖通全新一代芯片年底前将实现量产,生产制造基地也将移步武汉;东软睿驰的新一代自动驾驶中央计算平台已研发成功。
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刘斌:“依托‘春笋’、创谷等创新园区,创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双创示范基地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0家,争取获批10家以上国家级‘专精特新’企业、省级‘专精特新’企业80家以上,提升武汉经开区产业创新能力水平,力争全年汽车产量突破120万辆,汽车产业产值同比增长30%以上。”